文旅融合视角下昭君文化的活化利用

文化产业     11846

微信图片_20230601193759.jpg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昭君出塞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昭君文化,是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昭君文化保护发展过程中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昭君文化创造性转化旅游发展驱动力,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昭君文化,通过创新性地活化利用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昭君出塞佳话,是凝聚和推动昭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昭君出塞,是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厚重的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土壤中滋养生发的历史佳话。昭君出塞即是汉匈关系史上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昭君文化的重要根脉。仅就汉朝历史上和亲而言,虽然昭君出塞并非中国和亲史上独有,但昭君出塞历史佳话自汉唐以降至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持续以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昭君出塞这个历史事件亦或昭君相关遗迹遗存,纵贯两千余年。这种具有不同时期的文化记忆、不同民族特色、不同文化内涵等集于一身,这在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随着昭君出塞历史佳话的研究和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谱系中催生出了别具特色的“昭君文化”,从而使昭君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向世人阐释昭君文化的世界意义。昭君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讲好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硬核,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与地位。昭君文化作为以历史人物冠名的围绕昭君出塞、昭君相关遗迹、昭君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昭君相关民间传说、昭君文化理论为主,兼及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具有不断深化、丰富的特征,这也是昭君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昭君博物院藏“昭君出塞”创作画

昭君出塞,在汉朝和匈奴北边出现了长达六十余年的和平安宁局面。在阴山脚下,各族人民获得了休养生息,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与中原的统一,加强了汉代匈奴政权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谓丰功伟绩,令后世所敬仰,昭君出塞被誉为“民族友好的使者”,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出现了数十座纪念、凭吊王昭君的昭君墓。这些诸多的昭君墓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争议,不论是传说也好,真实也罢,这些昭君墓的出现无不反映了北方长城地带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热爱和昭君出塞的赞赏和认可,这也成为了昭君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示了昭君文化的自信、多元与包容并蓄,这对于今天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好繁荣共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植根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彰显昭君文化时代价值,是昭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创新发展中传承好、弘扬好昭君出塞佳话,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深入挖掘阐发昭君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昭君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昭君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泛指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见,其核心是一种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客观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昭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和时代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它的传播反映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流融合。昭君文化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主流文化,并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昭君文化因其“尚和合”“以和为贵”“和平、和睦、和谐”的哲学理念,成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因其包容性、多元性和时代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精神力量,彰显了时代价值。昭君文化以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形态,遍布北方长城沿线和长江流域,形成了众多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昭君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区域品牌内涵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碰撞、互鉴与交融,多种文化交织逐渐形成连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昭君文化长廊,在历史的长河中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昭君文化旅游发展需要重视昭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诸多昭君墓、相关遗迹遗存、昭君出塞沿线传说、昭君题材诗词、绘画、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存等。注重保存和弘扬昭君文化,深入挖掘时代文化潜力和价值,坚持讲好昭君故事,大力弘扬昭君文化,科学阐释昭君文化的中国意义。开放、包容的吸取地方文化特色,活化传承昭君文化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昭君文化是两千多年来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成果,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昭君出塞不仅在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学术、文化、艺术、情感等价值。新时代昭君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内涵,新的属性,新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昭君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创新保护传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保护、传承、展示昭君文化旅游资源,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拓展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物资源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同时加强研究和有效利用,“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昭君文化作为以历史人物冠名的特色文化,其核心无疑是具有最代表性的昭君出塞历史佳话,及其相关的文化遗存(王昭君墓遗址)和文化现象(昭君题材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传说等)。昭君文化遗产饱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凝聚着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资源。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幅员辽阔,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对昭君墓遗址进行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王昭君墓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丰富的汉代墓葬遗址之一,因“昭君出塞”而闻名于世,是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墓遗址的发现实证了呼和浩特地区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和浩特平原自古就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称,而王昭君墓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物载体;是草原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1964年,王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王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呼和浩特市大黑河畔王昭君墓遗址

始终坚持切实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昭君墓遗址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昭君墓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加大文物活化利用,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研究阐释昭君墓所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加强昭君墓文化展示,使其成为多所高校文博考古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公众博物馆的重要课堂。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王昭君墓承载的文化内涵,让拥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经过1980年以来的四次提升扩建,依托王昭君墓遗址而兴建的昭君博物院,先后兴建了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昭君出塞5D影院、单于大帐(文化演艺中心)、昭君故里展馆、非遗馆、青冢碑林、昭君广场以及景观大道,极大提升了博物馆基础设施设备和游客的游览体验。昭君博物院已成为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以及广大游客抚今探古、赏景游览、健身休闲的城市公园和文化会客厅。

为集中展示“”昭君出塞”“昭君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昭君博物院特别推出“昭君出塞”“匈奴与中原”“昭君民俗文化传播”等主题展览;深化学术研究,召开“昭君文化高层论坛”学术研讨会;创新开展“昭君文化宣讲”“流动博物馆”等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闻、视频、图书、专刊等特色宣推产品,助力昭君文化旅游以更加矫健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进“互联网+昭君文化”行动计划,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科技赋能,推出“昭君”系列数字藏品,致力于用内容科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创新手段讲好昭君故事,通过宣传昭君文化遗产旅游的典型做法和经验,深入挖掘昭君博物院的丰富资源,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王昭君墓,参与录制《馆长请亮宝》《与历史对话》等大型文博节目,联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美丽内蒙古》节目推出《昭博物语•文物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列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成为央视和区内外“网红”节目,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昭君数字”藏品,见证了昭君文化旅游融合的快速发展步伐,为新形势下文化旅游开发文创提供了新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四、共享共建,昭君文化线路遗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文化线路作为一种遗产类型和遗产保护理念,以人类重要历史活动为线索,以“时间、空间、文化”三个维度相结合的众多遗产要素,充分展示文化多样性及整体价,为跨区域的大型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深入挖掘昭君文化线路遗产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增强文化认同、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昭君和亲路”源于湖北省兴山,经过陕西西安,内蒙古呼和浩特,到达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跨越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和游牧文化,沿线包括今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基于“文化线路”的认知,昭君出塞和亲路是完全具备历史时期跨文化的、反映文化间相互交流,由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构成,具有动态的线性文化遗产系统的定义。可见,昭君文化线路遗产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一样,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特殊文化走廊,也是一条连通中原与北方地区的经贸通道。昭君出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交流融合、相依共存和团结和睦,共同构成了昭君出塞沿线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赋予昭君出塞沿线全新时代内涵,充分挖掘、整理与阐释昭君文化线路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图景。通过昭君文化线路及其相关的地域文化、历史名镇、文物古迹、传说故事、人文景观以及老字号等文化遗产,共同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重走昭君和亲路”

依托“昭君出塞和亲路”文化旅游线路,强化区域联动,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推动昭君出塞沿线各地区联手打造更多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昭君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昭君出塞和亲路”,蕴含了“和合共生”“命运与共”“开放包容”的人文内涵、进取精神,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沟通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等不同文化间交流和融合的强有力纽带。聚焦昭君出塞这个中华文化符号,通过举办昭君出塞和亲路沿线文博场馆、文化景区、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各界关注的“昭君文化节”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带动昭君文化线路沿线城市开展相关遴选推介活动。推出“昭君文化节”、“昭君和亲路”自驾游、“重走昭君和亲路”文旅快闪等活动,有效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原创大型舞台剧《昭君出塞》以“胡汉和亲”为引,感受昭君出塞佳话,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沉浸式体验历史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昭君文化节”是树立和展示城市文化和旅游形象的金色名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该城市生命力的一部分。昭君文化节是彰显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具象表征和物质载体,是昭君文化精神的具体表达。进一步发挥了昭君文化旅游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推动昭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昭君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深人们对昭君文化的感知,构建具有影响力的昭君文化生态走廊和昭君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跨界融合,破圈发展,让昭君文化更好地活起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者:包苏那嘎,蒙古族。昭君博物院副院长,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昭君文化、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和博物馆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