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琪)6月29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时代新使命”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研讨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领导、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院长刘晓峰等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加会议。此外,本次会议还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色音、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李幼平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纳日碧力戈依次进行了主旨演讲。
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见解。
色音教授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秉持系统性的原则,从学理层面构建一个整体论的理论框架。他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内在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避免将其割裂开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后,李幼平教授以《高校博物馆“非遗”传承与保护策略与实践——以湖北音乐博物馆为例》为主题,分享了他的研究与实践心得。他详细介绍了湖北音乐博物馆的立馆宗旨与建设历程,并结合其“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活动,深入探讨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与责任。李幼平认为,高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当积极承担起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使命,通过创新的策略与实践,让这些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紧接着,纳日碧力戈教授提出,“非遗”与“有遗”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在他看来,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操演和展演的机会,失去了与物质文化的联系,那么它就会变成“躺平”的文化遗产,躺在博物馆里。相反,只有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激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它才能真正成为资源和资本,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位教授的独到见解,不仅丰富了与会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3个分会场,9个研讨小组,通过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促进相关学科建设,积极推动跨学科平台建设,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