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不文明旅游行为,景区要有硬手腕

景区景点  战冬梅   1525

近年来,旅游过年已成新潮流。家庭游、老年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卖得十分火爆。然而,在旅游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里,个别不文明旅游行为显得格外煞风景。

微信图片_20190222124314.jpg

文明旅游公约 包图网

景区内乱扔垃圾、乱投喂动物、脚踩丹霞、乱写乱画、随意攀爬、宗教场所嬉戏玩闹等不文明行为仍然可见。更夸张的是,在广东清远天子山景区游玩的两名女游客将景区内的模型猪抱走,工作人员拽着猪尾巴追了300多米才将模型猪追回,这一新闻彻底触到了广大网友的神经,有网友对此毫不留情地评论道:“脸皮怎么这么厚?工作人员一直在旁边阻止的情况下还继续犯错,这不是明抢吗?应该禁止她们再来景区。”

事实上,为了遏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早在2006年,中央文明办就联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制度规定一旦游客被列入“黑名单”,其不良信息记录将被保存1—2年,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之后各省级旅游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

微信图片_20190222124322.jpg

甘肃省张掖市丹霞地貌 新华社

今年春节假日之前,为防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各地政府部门及诸多旅游景区已经推出一系列措施,但仍无法完全阻止不文明旅游行为。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处罚不到位、处罚力度小。

在许多旅游发达国家,不文明旅游的处罚措施都比较严格。例如新加坡禁止携带口香糖入境,对乱涂乱画等毁坏公物行为甚至会受鞭刑或牢狱之苦;德国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罚款力度也很大,如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最高可罚500欧元,损害文物视情节轻重罚款500至1000欧元,甚至插队行为也要接受一定的罚款。

其次,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自身和外界因素的驱使下,会出现道德滑坡现象,再加上对地方法律和当地习俗不熟悉,尽管有明确标语或者工作人员的劝阻,也容易使道德认知受阻。

因此,为实现文明旅游内化于心,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包括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如加大对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从经济上约束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应为勇于指出和制止不文明旅游现象的游客创造更好的行为环境,减少其在制止不文明旅游行为时的压力,如可通过在景区设立游客不文明行为举报台,解决游客难以当面制止的困境。应对游客制止他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社会道德行为进行表扬,并适度奖励,形成旅游文明治理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通过上述措施,激发游客群体的文明情绪,鼓励文明行为,形成良性循环。

加大教育宣传引导

文明素质提升与个体所生活的环境、文化程度、教养程度和公德意识等息息相关。将人们置身于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就会使其不良陋习得到约束;新闻媒体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如实报道,使公众对不文明行为有一定了解,在公众舆论压力下,不文明行为以及引发的问题会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政府可以在人流量较多的景区入口、重要路段等播放公益广告、设置引人注目的标牌语、张贴个性化的宣传画等,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前就获得有关文明旅行的提示和教育。也可以借鉴浙江仙居的“绿币”制度、湖北武汉的“文明旅游银行”等,帮助引导游客增强文明意识。

微信图片_20190222124329.jpg

手绘旅客倡导文明旅游 包图网

文明旅游体现公民素质,也关乎国家形象。建设文明旅游大国,既需要全社会呼吁,更需要铁腕保护,这样才能让文明旅游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来源:中国旅游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