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走进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一条条街路宽阔平坦,一栋栋新居美观敞亮,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洁净整齐的院落里老人们唠着家常……曾经,这里土地贫瘠,村民靠天吃饭,不少贫困群众对生活不抱希望;而今,脱贫攻坚的惠风吹遍村屯,幸福在俄体村人的笑脸上尽情绽放。
变化从何而来?从曾经的贫困户周宝山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
“原来家里乱得不像样儿,脱贫致富更是有心无力,多亏了盟纪委监委的帮扶,我们对以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了!”周宝山高兴地说。
“一定要让俄体村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正是秉承这样的信念,盟纪委监委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倾情关爱、大力帮扶,让村民摆脱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整村出列的俄体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真心帮扶得民心
脱贫攻坚,责任为先。打赢攻坚战,干部是关键。
盟纪委监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一方面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确保将责任夯实到底,将工作部署到位;另一方面由主要领导带头示范,每人帮扶1户贫困户,坚持因户施策,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现状。
扶贫,贵在精准。记不清多少次在盟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的率领下,全体帮扶干部走村入户察实情、座谈交流听民意……通过走访调查,逐渐摸清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也了解了贫困户对今后生活的期盼和愿望,为后续的精准施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起至今,盟纪委监委先后选派六组9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俄体村,确保帮扶措施落地落实见成效。
“走进人民群众的心坎,要先迈入贫困户的门槛。”驻村干部们深知帮扶工作,赢得群众信任是前提,也是一大难点。
村民刘廷相患有小脑萎缩,脾气有些“古怪”,和离异的女儿居住在石头垒成的老房子里,陈旧的窗户已经变形破裂,地面也是坑坑洼洼,已难遮风挡雨。“老人患病后记忆力大不如前,老屋里有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印记,这可能是他执意不拆不建的原因,但建设部门鉴定他那老屋为D级危房,再住下去十分危险。”驻村工作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对于工作队,刘廷相起初并不“买账”。“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来扶贫不过是走走过场、装装样子,就是自己儿女也没能帮我盖成新房,他们能真心帮我?”说起当时的情况,刘廷相有些不好意思。
按照危房改造政策,可以给刘廷相建40平方米的新房,可他又嫌面积太小且只有一间卧房,怕自己影响女儿休息。所以工作队几次去他家做思想工作,都未能说服他。
2018年夏季降雨频繁,每到大雨来临,工作队丝毫不敢懈怠,都要赶往刘廷相家里,询问房屋排险情况,关心着他的安危。同时,工作队还积极联系住建部门,几经协调,才获得批准同意将刘廷相家的建房图纸重新设计。在符合验收标准的情况下,多隔出一间小卧室,满足老人的住房需求,刘廷相这才同意重建房屋。建房时,工作队员自掏腰包雇来挖土机,又帮着忙里忙外,很快新房就拔地而起,刘廷相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住在干净、亮堂的新家里,刘廷相老人开心不已。他说:“门窗都是塑钢的,还给地面铺了瓷砖,我没花一分钱,家里就变了样。哪料到要80岁了,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新房!”从那以后,刘廷相就把“从城里来的领导们”当成了自己人。
一点一滴为群众,一心一意真帮扶。正是凭借耐心细致的工作,帮扶干部们得到了俄体村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
产业铺路有奔头
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下好“绣花”功夫,更要有产业作支撑。
走进谢元民家,干净的小院、整齐的牛舍让人很难想象他家曾经的贫困状况。
谢元民一家勤劳朴实,虽然妻子严重的皮肤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并没有击败谢元民的斗志,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里的困窘。于是在2014年自购25只基础母羊和小羊羔,经过精心饲养,当年就发展到存栏40只。就在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时,谢元民却被查出疾病,变卖了羊群,经过及时治疗后总算痊愈。可谢母又因患直肠癌做了手术,谢家雪上加霜。肢体残疾的谢父苦苦支撑着一大家子,阴霾笼罩在全家人的心上。谢元民感慨地说,“当时,感觉富裕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已经遥不可及了。”
了解到谢元民的情况后,盟纪委监委帮扶干部积极动员他“重拾旧业”,通过养牛摘掉贫困的帽子。从最初的4头发展到7头,短短8个多月就收入23000多元,谢元民一家很快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谢元民打心底里感激党的好政策和帮扶干部的真情付出,他总想着能为其他还身处贫困的乡亲们做点什么。于是他自荐到村委会帮忙,杂活、累活抢着干,却从不计报酬。2018年村级换届选举时,谢元民高票当选村委会委员,2019年又如愿以偿入了党。“能有今天的日子,全靠帮扶单位的倾情扶助,我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回报乡里、回报党恩。”谢元民笑逐颜开。
同样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还有村民周宝山。
帮扶干部入户走访时,周宝山表示想要发展养殖业。原来,他早些年就有这个念头,但因直肠癌手术已经举债,想致富却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只能搁置。看到盟纪委监委的真心帮扶,他又燃起了希望。
对此,帮扶责任人帮他协调落实“菜单式”扶贫的相关事宜,申请资金、联系购牛,很快3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入栏了。如今,3头变6头,周宝山一家通过发展养殖业,不仅还清了外债,还于2018年年底实现了脱贫。
让贫困户有一份自己的产业,是盟纪委监委开展帮扶工作的着力点。了解俄体村的产业发展现状后,盟纪委监委积极帮助厘清思路,为壮大集体经济作详细谋划的同时,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和巩固提升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增收产业和发展计划。
盟纪委监委坚持面上“织布”、点上“绣花”,多点发力促发展。协调200万元作为产业帮扶资金,支持俄体村建成肉牛养殖场一处。新建棚圈1200平方米、草料库300平方米、青储窖300立方米,现养殖肉牛200余头,辐射贫困户32户66人,每人每年在利益链接机制下获得分红1000元;协调100万元,种植榛子林500亩;联系订单黄瓜种植100亩,每亩收入2000元—2500元,18户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购入鸡雏1500羽,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协调资金295万元,小流域治理2.3公里;协调资金50万元,维修机电井94眼,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农业灌溉问题……一系列扎实的帮扶措施,为俄体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俄体村产业发展规模初步形成,产业增效明显,贫困户增收稳定,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66%。
“志”“智”双扶拔穷根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在扶智方面,驻村工作队下足了功夫。他们制作了《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政策手册》、召开扶贫政策宣讲会等,向村民广泛宣传脱贫政策。并联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户进行脱产培训;依托村级“学习讲堂”,联系农牧业等部门,对贫困户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改变“样样种一些、收成碰运气”的陈旧观念,培养“土专家”,为脱贫致富插上智慧翅膀。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彻底拔掉“穷根”。
对此,盟纪委监委及时协调教育扶贫政策,让身处贫困的4名小学生、5名初高中生、2名大学生圆了读书梦。
因为办学条件简陋,村里的适龄幼儿要到远在5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读幼儿园。盟纪委监委协调项目资金15万元,为村幼儿园实施硬化配套,为22名幼儿创造了就近入园的机会。
此外,盟纪委监委还向俄体村的贫困大学生发放奖学金,鼓励贫困家庭的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
“为群众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内生动力。”盟纪委监委领导调研时强调。于是,协调的多项资金480万元先后落地,加宽水泥路6.4公里、新修水泥路1公里、硬化美化村委会300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3处、修过水路面9处、安装路灯120盏、新建村内小桥1座、栽植金叶榆1180株、新建村西大桥、改造便民服务点1处、配套村居环境整治机械1套……俄体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驻村工作队还引领成立村民环境卫生自治组织,建立党员包胡同管理模式、制定门前“四包”和保洁员管理等制度,实行“美丽庭院”月评比、季表彰、年奖励机制,村民讲卫生、爱环境、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也已悄然养成。
移风易俗奔小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修订了《俄体村村规民约》,帮助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全面推动乡村善治,着力消除不文明现象,破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
几年来,盟纪委监委领导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逢年过节的亲切慰问、联系兴安盟医院选派医护专家开展“送健康 送温暖”义诊活动……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细琐的小事儿,却注入了真情,只为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积极地改变。他们像孺子牛一般,默默地付出着。
“盟纪委监委真扶贫、扶真贫,为我们一鼓作气攻城拔寨、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动能、引领了方向。村庄变美了,百姓乐呵了,精准帮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面对未来,我们有信心!”俄体村党支部书记郭振付有说不完的感谢。(敖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