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6日两天,在阿塞拜疆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接连传来喜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良渚古城遗址相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让参与遗产保护、申遗工作的有关人员欢呼雀跃,更让全国民众为之振奋。
两项新晋世界遗产,一个是生态保护地,一个人文古迹,二者的入选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本报采访组对两处遗产地进行采访时还发现,两个遗产地及其所在地区也是当地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均实现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为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大会现场
7月5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盐城滨海区域,滩涂面积45.53万公顷。这里珍惜物种丰富,建有中国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来盐城珍禽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达千余只,拥有43种珍稀物种、62种濒危物种、300万只迁徙鸟类在此驻足。
此次申遗的成功,不仅可以提升盐城湿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更有效扩大盐城的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盐城增添一个沉甸甸的金字招牌。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陈锦说,申遗成功是盐城坚持生态立市理念、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的成果体现,也是世界对盐城的生态保护、黄海湿地保护的认同。“申遗成功也使我们文旅行业增加了信心,我们要持续坚持‘有力保护、有序开发’的发展原则,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把黄海湿地的生态势能转化为盐城旅游的发展动能,最终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盐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统筹布局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取得了切实成效,赏花、赏麋鹿、观鸟及其他休闲旅游项目均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未来,盐城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重点打造麋鹿生态小镇、丹顶鹤风情小镇和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三个黄海湿地项目。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罗芬建议构建“简为上”的旅游活动开发谱系。她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不仅如此,以丹顶鹤为代表的珍稀候鸟、麋鹿、潮间带滩涂、滨海湿地等也是重要旅游吸引物,近距离欣赏珍稀候鸟、麋鹿等野生动物,亲身体验湿地环境,是民众乐于参与的旅游活动之一。当地旅游发展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周边生境、可接近程度等,构建从浅层生态观光到深度生态体验的旅游活动开发谱系,尽力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当国人正在为中国再添一个世界自然遗产欣喜时,7月6日再次传来喜讯,良渚古城遗址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
良渚古城与古埃及、苏美尔文明同时期建成,位于浙江杭州辖区,大量考古学物证证实,早在距今5300至4300年期间,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良渚文明,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家。
据悉,在良渚成功申遗前夕,良渚遗址管委会发布信息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网上预约系统将于7月7日9时上线,访客可以实名预约1至7天内的参观。”据良渚遗址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有限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并不会看到很多建筑,一眼看去多是土坡和绿植。
“早在2013年,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就已经有序展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表示,从最早的生态建设、工厂外移、垃圾外运,到后期建造良渚博物院、设计“考古”旅游线路、文创产品打造……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按照“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真实可逆”的原则,在充分尊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遗址展示的成功经验,开展遗址保护展示,科学、立体、全面地展示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使之成为游客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
两处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经验,获得了世界遗产大会认可,也引起了我国业界专家的关注。
良渚古城遗址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马晓龙教授分析,从旅游开发利用的角度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无疑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良渚遗址的品牌推广有着重要价值,有助于全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这两个地方。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凡被列入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所在国家需依法对遗产地予以保护。具体来看,两个世界遗产地,一个是典型的湿地系统,生态保护不可懈怠;一个是文化遗迹,文物保护备受关注。两地未来的旅游发展需将遗产保护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历史上有些国家也确实因保护不善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前车可鉴。
“首先要以保护为重,其次再考虑适度旅游开发。”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易开刚认为,唯有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遗产的“活化”,可以通过当前广泛流行的传播方式加强传播和营销,让更多人了解世界遗产,愿意探索其内涵和价值。
“我们需要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各项规定,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规划。”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王昆欣教授表示,严格的保护并不代表要将世界遗产“束之高阁”,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开发反而能够帮助遗产保护。要让游客进来,加深了解,把世界遗产保护变成游客的自发行为,变成更多人的共同愿望。(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