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旗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厅正式对外开放

盟市动态  库伦旗文化和旅游局   4248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库伦旗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厅于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库伦旗,是著名的“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旗政府所在地库伦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享有“三乡两镇”的美誉。在库伦旗委政府大力践行党的富民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形势下,库伦旗又陆续发掘整理了库伦地区出土的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生物群古生物化石。

猛犸象化石

猛犸象,又名长毛象,是一种象科动物,生活在距今300万—1万年前高塞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体型与现在的亚洲象相似,身高一般5米,体重10吨左右,身上长着可抗御严塞的细密长毛,以食草和灌木叶子为生。猛犸象是群居动物,食量很大,为了维持重达10吨的庞大身躯,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吃草,一般寿命为70岁。它统治北半球长达几百万年之久,之后分化出大象和猛犸象两大物种。大约在1.1万年前猛犸象灭绝,而大象一直繁衍到今天。


披毛犀化石

披毛犀,学名: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又名长毛犀牛,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属于腔齿犀属,归于奇蹄目犀科双角犀亚科,平均体长3.5~4米,肩高约2米左右,体重平均4.5吨,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披毛犀有两只扁长的角,可以推开雪来吃草。它亦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保持温暖。披毛犀生存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同一时代,并在度过冰河时期存活了下来。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与其同属真犀科的巨型犀牛板齿犀生存在一起。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它的灭绝年代至21世纪只有1万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现存的犀牛中与披毛犀关系最近的近亲苏门答腊犀牛仍然在东南亚存活,但却是极危物种,已经处在绝迹边缘。


猛犸象牙化石

2019年6月,在库伦旗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出土的化石,经专家鉴定,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地区发现的个体最大的披毛犀,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12.6万年至1万年),是一个青年个体,整身长度超过5米,个体完整程度超过95%,是存世犀牛化石中的珍品,具有很好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价值。


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成功,充分说明了库伦地区在距今30万年到1万年的年代里,活跃着大量古生物,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古生物化石的重见天日,也为库伦旗文化旅游事业添加了厚重的一笔,库伦旗在未来会成为继满洲里扎赉诺尔(中国猛犸象之乡)和黑龙江大庆(中国第一个第四纪古生物专题馆)之后又一个以第四纪古生物闻名的城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