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几字弯•感悟黄河魂”——阿拉善盟“以绿促旅”见成效

新闻资讯     9333

6月22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日报社主办的“畅游几字弯•感悟黄河魂”——全国主流媒体内蒙古行暨穿越G7大型采风活动记者团来到阿拉善盟后,阿拉善盟近年来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给记者们留下了难忘印象。

WPS图片-修改尺寸(18).jpg

近年来,阿拉善盟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目标,以打造国内知名西部旅游风情旅游区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国家休闲旅游城市、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大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着力打造精品品牌旅游景区,加快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生态旅游建设,使“苍天般的阿拉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出现强劲势头。

WPS图片-修改尺寸(7).jpg

期间,阿拉善盟不断加快推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抢抓机遇,系统规划,在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创新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全新发展新路子。

阿拉善盟众多景观生态保护取得重大成果,保存较好遍布全域的阿拉善岩画,被称为“北方民族的历史画卷”,其中曼德拉山岩画被誉为“美术世界活化石”,古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古城遗址之一的黑水城,记录了丝路昔日的繁华。

WPS图片-修改尺寸(13).jpg

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竟然多达100多个。高耸入云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吸引着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方面,阿拉善盟有沙力搏尔式摔跤、烤全羊、蒙古象棋、查玛、地毯织造技艺、长调民歌、萨吾尔登、养驼习俗、马鬃绕线唐卡等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文化艺术之乡4个。这些历史人文为阿拉善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WPS图片-修改尺寸(11).jpg

胡杨林景区生态保护取得重大进展,额济纳胡杨林保护地面积由过去的39万亩恢复到45万亩,胡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耕地全部退出。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再现碧波荡漾,水域面积达到了43万平方公里。

阿拉善盟常年坚持飞播造林,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至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至15公里的防沙阻沙林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

阿拉善盟的另一生态保护旅游目的地贺兰山生态环境环境隐患治理成效显著,其已成为生态、地理、林业、中药等学科的理想研究和实验基地,是向广大群众,青少年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大课堂。

WPS图片-修改尺寸(16).jpg

1992年,贺兰山经国家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贺兰山纳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

贺兰山山间著名者的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自古至今均为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生态旅游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独特的沙湖风景区生态保护效果明显。贺兰山西侧便是阿拉善盟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绕的城”。

站在贺兰山顶举目望去,一片片油松绿意盎然,山脚下经飞播造林后逐渐恢复的贺兰山矿区也被一抹茂密绿色覆盖。贺兰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后,昔日黑色渣台也已被黄土覆盖,上面种植了松树、榆树等,连片的植被和山体相融,在蓝天映衬下摇曳,翻滚着绿浪。

WPS图片-修改尺寸(15).jpg

贺兰山下矿区生态治理恢复,是阿拉善盟实施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的重大成效。阿拉善盟抓治理、大造林、兴生态、促旅游,随着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贺兰山正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WPS图片-修改尺寸(12).jpg

贺兰山西坡较缓,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的贺兰山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银川平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阿拉善盟按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重点加强贺兰山生态恢复、胡杨林生态保护、居延海生态恢复等文化旅游等朝阳产业发展,由于保护得当,阿拉善盟生态文化旅游已经逐步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