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辉 谱写黄河韵

景区景点  史孟超 杨竣杰   4888

“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此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

WPS图片-修改尺寸(1).jpg

2000多年前,在五原、河曲筑长城的赵武侯,被一群灵光异现的天鹅带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托克托县,从此,蒙古高原上第一座城市云中便在这里傲然崛起,而神泉生态旅游区云中古郡武泉古城就位于托克托县。

近年来,托克托县凭借黄河库布其沙漠、湿地草原、神泉及云中古郡文化自然历史旅游资源,打造出距离呼和浩特最近的一片古典园林与黄河大漠相融合的生态风景旅游胜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泉生态旅游区。

WPS图片-修改尺寸.jpg

据了解,景区内神泉泉水几千年喷涌不息,泉水香甜纯洁。奇石馆、翡翠湖荡舟、黄河母亲广场、喷泉广场、茶楼、戏台、珍禽观赏园、黄河大舞台等主要景点各有特色。从景区乘索道缆车横穿黄河上空便是黄河西岸上的库布齐沙漠游乐区,沙漠冲浪、滑沙、骑骆驼、沙漠卡丁车、沙漠越野、野营俱乐部、沙雕区等游乐项目一应俱全。

WPS图片-修改尺寸(3).jpg

整个景区充分利用境内的黄河、沙漠、湿地、黄土高坡、神泉、古云中文化等旅游资源,兼具古典园林气息和自然地域风貌。该景区内还有旅游产品果蔬采摘、特色餐饮、游船、垂钓等。对当地旅游业起到综合带动作用。

“我们将全力抓好国家4A级景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推进旅游品质提质升级,努力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景区。”托克托县神泉旅游景区负责人说。此外,托克托县政府正以神泉生态旅游区为起点,规划将东胜卫城、南湖、广宁寺召、一溜湾农家乐、葡萄采摘、神泉景区、海生不拉新石器先民遗址等投资建设成为旅游观光带,贯穿旅游点的沿黄路段改造成旅游景观大道,大道两侧建成采摘大棚、淡水养殖等观光农业、休闲农家乐新型农业示范点,推动全县沿黄经济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WPS图片-修改尺寸(5).jpg

托克托县双河镇海生不浪村北的山梁上,有半地穴式的古人类生活遗址。被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是黄河上中游地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除云中古城外,托县境内还有唐代的东受降城、辽金元明时期的云内州、东胜州、镇虏卫等几十座古城遗址。托县博物馆收藏的5000多件文物,均在此出土。这些文物的年代上起远古,下至近现代,涉及党项、匈奴、鲜卑、契丹等多个民族的生活生产服饰及战斗武器,其中不乏珍品。这些古迹与文物,不仅是托县悠久辉煌历史的缩影与见证,也是寻求历史真相、解开历史谜团的“天书”。此外,它还曾是一块革命的红色热土。早在1929年秋,时任中共西蒙工委书记的乌兰夫,就以托克托县亲属友人家为活动地点和联络点,开展组织发动群众的秘密活动,与日伪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

WPS图片-修改尺寸(4).jpg

托克托县历史悠久、文化先进、位置独特。地处黄河上中游分界处。曾东通幽燕旷原、西接河套甘宁,南连晋陕腹地,北系大漠草原的水陆交通要冲,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东西文化在这里相汇,孕育产生了多样性互补性相融性的托克托地域文化。其富集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力开发托克托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WPS图片-修改尺寸(2).jpg

黄河又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它由西而来流经托克托县境内37.5公里,折南入晋陕峡谷而去,是黄河上中游的分界处。此段黄河水面宽阔,气势恢宏。黄河西岸为库布其大沙漠,进入沙漠腹地可观历代的12座古城遗址,俗称"十二连城"。黄河东岸为葡萄湾,延绵十里绿荫,每逢收获季节,此处花果飘香、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离岸不远处有一"神泉",一年四季泉水长流不枯,冬暖夏凉、水质甘甜,人饮之醒脑提神、清凉透体。

托克托县的神泉旅游景区,扶持培养了300多家农家乐旅游接待户,旅游设施与接待能力正在日益改善提高。来托克托县欣赏黄河雄姿与秀美风光,品尝托克托县黄河鲤鱼,酸焖饭、粉汤油炸糕等地方美食的游客正日益增多。

WPS图片-修改尺寸(6).jpg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托克托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实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并在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的统筹下,加强沿黄各节点城市的区域合作,定期举办黄河文化艺术节,以黄河笔会、黄河歌会、黄河农会、文化走亲、旅游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唱好黄河大合唱,推动沿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黄河几字弯亮丽内蒙古”。

WPS图片-修改尺寸(7).jpg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黄河为主题的文旅产品日渐增多,在推动沿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传承了沿黄地区的文化脉络,展示着沿黄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未来,要深度挖掘内蒙古沿黄流域文化资源、生态保护、文脉传承、旅游产品等,以“线上线下”和“点、线、面”相结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和方式突出宣传内蒙古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提升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