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走进小康
在这个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的清晨,我沿着旅游线路散步,一边是峰峦叠嶂的地质奇观,一边是幽幽鲜绿的草原,顿时心情舒爽。用手轻轻的掸去枯草间的尘土,夹缝间依稀可以看到破土重生,寻求生命轨迹的小嫩芽。我知道:春天来了,旅游人的春天来了。不远处,黄花沟草原辖区四苏木村民范福林、刘存林正忙着给骏马们喂草,一会儿又给马儿梳理鬃毛,他们牵着缰绳,拍拍马儿,看着远处一汪清水在太阳光芒照耀下折射出来的道道金光,微笑地说道:“今年的水草丰美,土壤肥沃,又是一个好光景,疫情逐渐退去,我们的骑马体验项目也会有个好的收益。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积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精准适度开发特色旅游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景区搭建平台,农牧民“唱戏”,“旅游+”扶贫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道路。让旅游沿线上的百姓吃上“旅游饭”,发起“旅游财”,把“高颜值”转换成了“高产值”。
“从来没想过会过上这样的生活。干了旅游后,不仅供孩子上了大学,还能有存款啦!”范福林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范福林今年48岁,看上去有60岁了,从小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黄花沟底的四苏木村,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让他曾认为,放牧就是一辈子的“事业”...
然而,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让这里的农牧民从“沟”底走上康庄,开启草原上的游牧新生活,也让范福林看到了新的生存希望。每年的5到10月份,风暖草长,独特的草原风情吸引着各地游客,也让范福林的5匹骏马大展英姿。骑马溜一圈收费60-70块钱不等,正常客流量,范福林按照旅游线路一天能拉马兜七圈,毛收入就是400元。
范福林上有年近70岁的老母亲,下有一个读高中的女儿,草原上拉马,让范福林和妻子能支撑起一个家,并稳定脱贫。一年下来,平均一匹马能挣11000元,范福林的5匹马,一年收入约55000元。
察右中旗旅游对贫困户增收的拉动是多层次的。拉马项目外,村集体入股分红、草原特产展卖,这些都是帮扶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有效举措。
同时,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让这里的农牧民从“沟”底走上康庄,开启草原上的游牧新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辉腾锡勒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清凉的自然气候,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注定这里将是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使命地。这里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周末和假期旅行的网红打卡地,而当地的农牧民也搭上这列旅游快车,脱贫、致富。
辉腾锡勒园区内包括黄花村、大阳卜子、二阳卜子、蓿蔴湾、四苏木5个自然村。
四苏木村地处峡谷地段,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薄弱,青壮年村民迁徙较多,留守人员以50岁以上人员居多。
“以前在沟底,10多户农牧民靠养牛、羊、马维系生活,年人均收入也就只有两三千元(人民币,下同)。”四苏木(村)苏木达(村长)刘存林想起几年前的生活,还是会不禁叹口气。
“ 2017年,由景区出资,让我们从沟底搬了出来。”刘存林说,“我们不仅住上了楼房,吃水、用电、交通、孩子上学都方便了,还‘入股’了旅游业。”
景区提供场地设施,村民提供马匹,经过统一营销及管理,农牧民占利润分成的80%。
刘存林介绍,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景区开门营业,马场也随之忙碌起来。“现在在景区工作的四苏木的农牧民有20多人,共有50匹马供游客骑,最忙的时候,游客都得排队。” 一匹马在旅游季期间能收入11000元。
文化自信·牧区振兴
从小生活在辉腾锡勒园区的乌兰巴日斯在2015年参加的一次“青年农场主”农业培训班上,第一次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今年36岁的他开起了“牧人之家”,初衷是振兴牧区。
蒙古族奶茶为什么放盐不放糖?为什么手把羊肉没有膻味儿?…… 乌兰巴日斯常常为游客答疑解惑。
没有客人的时候,乌兰巴日斯还是过着正常的游牧生活。“我养着100多匹马、30多头牛和400多只羊,撒到草原上,让游客可以感受真正的原生态草原生活。”
除了牧业收入,搞上旅游的乌兰巴日斯预计今年能增收50000元左右。
然而对于乌兰巴日斯来说,文化奔小康远比财富奔小康更让他觉得充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把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出去是我们的责任。”
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区总经理刘喜表示,未来,景区还会增加一些骑马路线和体验项目,带动牧民的收入更高,至少翻番,真正实现农牧民有房住、有产业、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小康生活。
建一个景区,带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随着景区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景区正在不断发挥着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在景区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同时,正是家乡父老圆梦之时。
辉腾锡勒黄花沟草原旅游区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地处阴山北脉、大青山东段。辉腾锡勒意为“清凉的山岗”,平均海拔2100米,方圆六百平方公里,气势磅礴、丘峦叠嶂、鲜花遍野,是世界三大高山草甸鲜花草原之一,是中国地貌最独特、景观最丰富、海拔最高的大草原,也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内蒙古大草原。